12月5日,《光明日报》第七版刊发【智库答问】专栏文章,必赢官网邢淑芬副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俞国良教授和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彦捷教授对我国家庭教育存在哪些不足与困惑,实现良好家庭教育的路径是什么?如何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等问题进行阐述。
问题1.家长养育焦虑妨害“幼苗”成材
邢淑芬:我国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家长养育焦虑”。前不久,深圳某中学运动会现场打出“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的口号,在网上引发热议,也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困境。“邻家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等观念抓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因此才会出现所谓的“虎妈”“狼爸”和“直升机式妈妈”等。2018年,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或“非常焦虑”。
如何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至关重要。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异常行为往往始于儿童期焦虑不安的家庭环境,养育焦虑所导致的疏离化、冲突化的亲子关系,往往会导致青少年表现出各种内化或外化的心理行为问题,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恶性心理危机。
问题2.育儿先育己,做有底气和素养的“硬核”父母
邢淑芬:要想做到立德树人、育智与育德相统一,家长应首先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换句话说,家长想要育儿,应先育己,做具有底气和素养的“硬核”父母,让自己成为孩子从心理上认可的榜样,把家庭教育的着力点放在言传身教方面。另外,丰富的亲子活动应成为品德教育的载体。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户外活动,利用强化学习、暗示的作用和情境的力量等心理学技术,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优良的道德品质,让孩子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问题3.不做“直升机式”“割草机式”家长
邢淑芬:近几年来,我的课题组在家庭养育和儿童发展领域做了一些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探索。研究发现,焦虑的家长会更多地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孩子的身上,这样的家长会更多地采用侵入式的教养行为。侵入式教养方式,主要是通过引发儿童的内疚感和焦虑感来管理孩子的日常行为。跨文化研究发现,与西方的母亲相比,中国母亲会采用更多的“爱的撤回”式教养行为,比如一些妈妈常会吓唬孩子:“你再这样不好好学习,妈妈就不爱你了。”大量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这种侵入式教养行为会导致儿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社会功能失调现象。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不乏大量的“直升机式”和“割草机式”家长。“直升机式”家长,是指家长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割草机式”家长,则是“直升机式”父母的升级版,他们一直走在孩子前面,替孩子清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不希望孩子直接面对任何困难。具有上述两种特点的家长都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矛盾的。它要求母亲付出最强烈的爱,但这种爱又必须帮助孩子成长而远离母亲,最终完全独立。但大多数母亲都没有完成任务,即在爱孩子的同时又能让他离开,鼓励他离开。”
在后物质时代,父母要学会对孩子的“深沉爱”和“智慧爱”,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可以做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自我引导、自我决定和自我发展的成熟个体。新时代的家长应帮助孩子做好自主走路的准备,而不是一味地为孩子铺平成长的道路。事实已经证明,后者会阻碍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降低他们的抗压能力。
青少年成长和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需要站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立场上对其加以完善。首先,从原来的“家长教育”延伸到现实的“家校合作”,打破家校双方“隔岸相望两茫然”的局面,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发展。其次,家庭教育不只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行为,良好的社会行为依赖于正确的家庭心态、理性的社会心态,而家庭心态、社会心态的培育取决于社会心理服务。因此,家庭教育是“小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教育才是“大教育”,我们要促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促进家庭教育向家庭教育服务转变。
《光明日报》2019年12月05日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12/05/nw.D110000gmrb_20191205_1-07.htm
学校新闻网:http://www.cnu.edu.cn/jdxw/mtsj/169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