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依据人格发展的两极模型 (Two-polarities Model; Blatt, 1974, 2008),个体得以最佳发展和形成适应性功能,意味着两个核心任务的整合:一是建立互惠、满意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二是构建整合、一致且具有区分性的自我认同感。两者的平衡发展能够互相促进,但任何一方的缺陷将可能导致心理发展的失调,出现人格易感性。依赖和自我批评,分别涉及到对人际关系或自我定义的极端关注。一方面,依赖反映了个体的情感依附倾向,即强烈渴望被接纳和关注,竭力保持人际关联,否则就会产生无助、虚弱以及对被抛弃的恐惧。另一方面,自我批评则反映了个体所内化的极高的自我标准,尤为关注对成就的持续追求,凡事追求完美,否则会产生强烈的内疚和自我谴责。
既往研究证实,在不同的年龄、文化背景和临床环境下,自我批评和依赖能广泛地预测多种类型心理病理症状,包括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进食障碍、外化问题、焦虑症和非自杀性自伤等。因此,人格易感性愈发被视为引发心理病理问题的跨诊断风险因子。
然而,对青少年人格易感性的测量工具,在实际使用中因为各个修订版本的不同而饱受争议。鉴于此,76net必赢官网邓衍鹤博士课题组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旨在寻求最适合中国青少年群体的人格易感性测评工具,以确定心理病理问题的发展前因,并建立可行有效的前瞻性干预措施。
内容速览:
Deng, Y., Jiang, B.等(2024)在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青少年大样本中,比较了五种简版抑郁体验问卷(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DEQ)的心理测量学特性。结果发现,DEQ-重构版、DEQ-21题理论版和12题理论版能够有效评估中国青少年的人格易感性。测量等值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三种简版DEQ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跨时间、跨性别和跨年龄阶段的测量等值性。进一步地,依赖和自我批评与十种常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支持了人格易感性作为跨诊断风险因子的理论观点。这提示了,中国青少年的人格易感性发展可能是一个具有临床价值的干预靶点。
进一步地,Deng, Y., Zhang, J.等(2024)针对人格易感性的发展特点,开发了一个多成分积极心理干预(Multicomponent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MPPI)。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检验其对双高人格易感性人群的干预效果和作用机制。干预通过线上团体形式开展,内容包含滋养性格优势、培养积极情绪、开启希望之门、激发感恩之心、觉察当下和活出生命的意义这六大模块。
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MPPI显著降低了双高人群的自我批评和依赖水平,这一效果在干预的一个月后仍然持续。并且,MPPI还有效缓解了抑郁水平,并增强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进一步的并列中介分析结果发现,MPPI通过降低双高人群的自我批评水平,进而缓解其抑郁水平,同时提升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而依赖水平的变化则在MPPI对自尊的影响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该研究为前人很少关注的双高人格易感性人群开发了一套有效的干预措施,并揭示出其引发的积极影响的发生机制。
这两项研究先后发表于精神病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IF(5)=6.3, SSCI-Q1, 中科院二区TOP)和积极心理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IF(5)=4.9, SSCI-Q1, 中科院二区TOP)。邓衍鹤博士为第一和通讯作者,课题组内的硕士研究生蒋滨泽和硕士研究生张靖茹分别为第二作者, National Louis University的博士候选人Henry Chen、硕士研究生李奕辰、以及往届毕业硕士张逸飞、田思思和胡雄亦有重要贡献。
论文信息:
Deng, Y., Jiang, B., Li, Y., Zhang, Y., & Chen, H. (2024). Investigating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short versions of 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Findings from a representative large sample of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58, 52-60.
Deng, Y., Zhang, J., Chen, H., Tian, S., Zhang, Y., & Hu, X. (2024). Benefiting Individuals High in Both Self-Criticism and Dependency Through an Online Multi-component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Effects and Mechanism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5(1), 1-22.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4.05.006
https://doi.org/10.1007/s10902-024-00713-2